速看!樟树1号文件23条举措推进2017年全市农业农村工作
| 招商动态 |2017-03-10
2016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宜春市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围绕深化农村改革、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秀美乡村、推进脱贫攻坚、促进农民增收等工作重点,攻坚克难,务实创新,狠抓落实,粮食生产喜获丰收,农业结构调整迈出重要步伐,农村重点领域改革深入推进,脱贫攻坚实现良好开局,农村民生事业持续改善,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4412元,农业农村工作继续保持了稳中有进的良好发展态势,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完善,农业转型升级任重道远,主导产业效益不高,经营理念相对滞后,新农村建设任务繁重,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为此,全市上下必须牢固树立“三农”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把农业农村工作的重心转移到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来,确保粮食生产能力不降低、农民增收势头不逆转、农村稳定不出问题。
2017年全市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思路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宜春市“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新理念,按照农业“稳粮、优供、增效”,农村“整洁美丽、和谐宜居”,农民“脱贫、致富、文明”目标,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持续深入推进农业升级,持续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全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坚决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推动农村全面小康建设迈出更大步伐。全年粮食总产量稳定在55万吨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左右,农村贫困人口退出率达80%,省定贫困村退出11个。
一、围绕“稳粮、优供、增效”,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1.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按照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稳定高产、生态友好的要求,以规划为依据,整合相关部门资金,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确保建一片成一片。严守耕地红线,严格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制,及时将高标准农田划为永久基本农田。严格落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等强农惠农政策。加强测土配方施肥、绿色防控技术的推广应用。大力推进土地开发复垦补充耕地和旱地改水田工作。深入开展粮食绿色高产高效创建和模式攻关。
2.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围绕市场需求发展生产,大力发展传统农业、特色农业和品牌农业,促进优势特色农业提质增效。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中药材、特色果蔬、高产油茶、花卉苗木等高效作物;深入推进绿色生态农业十大行动,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农业、设施农业、智慧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等“四型农业”。探索种养加有机结合等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大力发展草地畜牧业,做大做强家禽产业。深入开展农业“送科技下乡”活动,加快先进适用技术在农业生产上的推广应用,把好的科研成果尽快转化到田间地头,变成现实生产力。
3.推动农业“两区”建设升级。坚持以“产业为主、农旅融合、打造4A级景区”建设思路,努力建设一个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的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和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继续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引资项目建设、农民利益联结、特色产业发展“四个提升工程”,巩固扩大试验区阁山镇农村“五权”确权颁证成果,扎实推进药用植物展示馆、现代植物工厂等项目对外招商,大力扶持江枳壳、上呈实业、百果园等已落户园区企业做大做强,抓紧启动游客中心、停车场、核心区村庄改造等公共设施建设,走出一条园区市场管理的新路子,实现园区可持续发展。
4.夯实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按照“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加快重点项目建设,盯紧补齐短板,提升防汛抗旱能力。抓好城市防洪工程、三湖联圩樟树段除险加固工程等5个五河治理项目。抓好芗水大桥西堤何家以下段防洪工程等6个中小河流治理项目,蒙河左岸堤除险加固工程,蒙河右岸堤除险加固工程,吴城乡防洪工程,草溪河左堤段防洪工程,草溪河右堤段防洪工程等中小河流治理项目。2017年力争将蒙河堤中洲、义成段防洪护岸综合治理工程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及长兰马青堤三期列入投资计划。继续推进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建设,对53座新升级的小(二)型水库进行除险加固,对千亩以上圩堤实施填塘压浸。按照“民办公助、先建后补”的山塘整治原则,计划整治数量30座,不断提升山塘防洪抗旱能力。
5.提升农机装备运用水平。根据地形特点和耕作模式,大力实施水稻机插机收、机械植保、稻谷烘干、花生生产机械化等,推动农业机械化由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提高农作物生产的综合机械化水平。发挥购机补贴政策的导向作用,增加大型农机、高性能农机和配套机具的数量,提高设施农业、畜牧水产养殖、农产品加工等装备水平,推动农产品生产、加工向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力争2017年农业机械总动力增长2%以上,达到125.4万千瓦。水稻生产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73%以上。
6.深入实施造林绿化工程。按照“生态优先、产业升级、兴林富民、和谐发展”的方针,促进林业转型发展、绿色发展,全面完成省林业厅下达的2.5万亩营造林任务,其中人工造林7500亩,封山育林10000亩,退化林修复5500亩。突出抓好林业产业基地建设,在人工造林中大力推广中药材种植,全面完成省下达的4000亩油茶造林任务。大力推进低产低效林改造,力争全年完成低产林改造5500亩。大力推进村庄风景林项目建设,重点以保护资源、改善人居环境为目的,结合实际,封山育林、补植改造、规划新造林。严格林地资源保护管理,加大林业产业扶贫力度,借助政策性补助机制,增加贫困林农收入。
7.继续深化农村改革。全面推进农村土地确权登记成果应用,加快建立县乡统一、规范、联动和功能全面的农村综合产权交易市场,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扎实做好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探索形成适合樟树实际的具体路径和办法,充分发挥“三权”各自功能和整体效用;引导基础条件好、农民意愿高的合作社,积极开展土地股份合作制试点,力争全年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2个以上;深入开展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农业水权水价制度、供销合作社等领域改革,鼓励不同地方实行差别化探索,力争创造一批可示范、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
8.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按照融合发展的理念,采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促进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紧密衔接、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围绕农业产业链,改进农业招商引资方式,针对精深加工等薄弱环节,开展集群关联企业招商,力争全年引进农业重大项目3个以上。稳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试点工作,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与农民紧密连接,引导农户自愿以土地经营权等入股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社,培育农民增收新模式。支持农业经营主体创建“三品一标”和“三名(驰名、著名、知名)商标”,力争全年新增“三品一标”农产品5个以上,建设一批高标准、高起点、规模大、市场竞争力强的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完善农产品安全追溯体系。
二、围绕“整洁美丽、和谐宜居”,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转型升级
9.推动新农村建设全覆盖。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通过四年攻坚克难,将全市农村“扫一遍”,努力实现到2020年把全市农村建成“整洁美丽、和谐宜居”的新农村。2017年重点对“二线、两边、一区”进行重点打造,“二线”即经楼、阁山、胡家坊高速公路连接线,樟树城区至阁皂山旅游景区沿线,可视范围内未开展新农村建设的村庄;“两边”即“农业两区”周边、工业园区周边,可视范围内未开展新农村建设的村庄;“一区”即全市范围内列入省、宜春市“十三五”贫困村的14个行政村区域内未开展新农村建设的村庄。
10.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继续完善巩固提升我市市、乡、村、理事会、保洁员、农户六级联动、分级负责、全面覆盖、城乡垃圾处理一体化体系。严格落实畜禽养殖“三区”规划,巩固扩大生猪养殖污染治理成果,严防关停退养的生猪养殖“反弹”和“复养”,完成可养区、限养区计划保留的生猪养殖场新建(改造)治污设施任务,大力推进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处理,巩固提升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体系建设成果。合理处置农药包装物、农膜等废弃物,恢复农田生态系统。严格水资源的“三条红线”管理,强化水资源费征缴,规范农村饮用水标准化管理,确保饮用水安全卫生达标。加快城镇生活污水治理步伐,推进经楼、刘公庙、吴城等乡镇污水处理厂建设。细化落实“河长制”,强化河湖库管理责任,深入开展“清河行动”,优化“一河一库一策”治理方略,全面规范河道“五定”采砂秩序,力争重点河库河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全市水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11.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利用现有资源,结合当地特色,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体验农业、乡村旅游,定制农业、会展农业、农业众筹等新型业态,推进农业与旅游休闲、农耕体验、文化传承、健康养生、生态保护的深度融合,打造一批以刘公庙塔前彭家、阁山孙家官桥等为主的新农村建设精品旅游村点,建设一批以艺霖园艺、天心茶园等为主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和生态风光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培育一批以临江文化古镇、阁山中药小镇为主的商旅特色小镇,促进农村经济增长。
12.延伸基本公共服务功能。按照全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标准和体系,统筹城乡交通、道路、教育、医疗、卫生、养老、气象服务等一体化建设。强化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规范化建设,加快推进刘公庙、双金及中洲卫生院等卫生基础工程项目建设,继续落实重大疾病免费救治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政策,扩大覆盖面。进一步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改善出行条件,在2017年底,全市25户以上自然村全部通水泥(油)路。
三、围绕“脱贫、致富、文明”,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
13.打好精准扶贫攻坚战。继续把脱贫攻坚工作列为“一把手工程”,按照“核心是精准、关键在落实、确保可持续”的要求,进一步加大扶贫资金投入,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扶贫资金,创新扶贫思路举措、压实扶贫主体责任,严格扶贫工作考核,大力实施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社会保障扶贫、健康扶贫、教育扶贫等九大脱贫攻坚工程,将中医药产业扶贫、休闲农业扶贫、光伏产业扶贫、资金收益扶贫等新业态、新方式引入扶贫开发,扶持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采取租赁、入股、合作、托管等方式带动贫困户脱贫,加强脱贫政策与农村低保、医疗救助、危房改造等政策无缝对接,严格把握脱贫标准,坚决杜绝“数字”脱贫、虚假脱贫,确保到2018年底,完成全市脱贫攻坚任务。
14.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注重从有责任心、文化程度高、创业带富能力强的村民中培养选拔村干部,进一步拓宽选人视野和用人渠道。强化“三资”管理,完善村级集体资产、资源、资金台账,全面清查村级经营性资产、公益性资产和资源型资产,强化债权债务管理。理清发展路子,把发展和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与“精准扶贫”工作相结合,因地制宜制定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规划和具体计划。加大帮扶力度,根据村级集体经济“空壳村”的特点和实际,采取选派第一书记、派驻工作队、领导包村、部门包村、龙头企业扶村等不同形式进行帮扶,积极为经济“空壳村”提供资金、信息、技术等多方面服务,最大限度地帮助“空壳村”尽快发展起来。
15.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适应农业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的阶段性变化,优化农业产业体系、经营体系,加快实现农业向提质增效、可持续发展转变。扶持发展种养大户和家庭农场,促进农民合作社规范化建设,鼓励发展农民合作联社,增强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2017年创办中药材、水稻、蔬菜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联社)4个以上,支持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创建国家级、省级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支持农民工、大学生、退役士兵和科技人员等返乡下乡人员到农村创业创新,重点支持年轻人在农村发展农业新产业、新业态。继续巩固农技“综合建站”成果,大力培育主体多元、形式多样、竞争充分的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加快构建公益性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综合服务体系。
16.创新农村金融服务。强化激励约束机制,落实涉农贷款增量奖励政策,加大大中型商业银行和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对“三农”的信贷支持力度,进一步提升服务“三农”能力。深化普惠金融服务与“互联网+”的融合,积极探索降低农村金融服务成本的途径,使金融服务不脱农、多惠农。深入推进“财政惠农信贷通”,稳步扩大信贷规模,加强风险防控。落实和完善农业“三项补贴”改革政策,重点支持耕地地力保护和粮食适度规模经营。进一步推进特色农业保险试点工作,持续推进农业保险扩面、增品、提标,开发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需求的保险产品。扩大银行与保险公司合作,发展保证保险贷款产品。建立健全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
17.丰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贴近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梦宣传教育,开展法治意识、国家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宣传教育,开展形势政策宣传教育,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落地生根。树立文明乡风民风,推进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等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培育优良家风、文明乡风、新乡贤文化。加强农村移风易俗宣传和舆论监督,进一步深化“星级文明信用户”创建活动,积极塑造良好农村信用环境。进一步繁荣乡村文化,加快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
四、围绕实施“中国药都”振兴工程,推动中药材产业提质升级
18.推进中药材苗木基地建设。率先抓好中药材种苗“源头工程”,大力支持具有培育中药材种苗能力的企业、合作社、专业大户等生产主体从事种苗生产,选择双金园艺场、农业“两区”等适宜产区,以及中药材专业合作社、中药材种植大户等新型主体,建设3-5个中药材种苗繁育基地,按照种植指导性计划开展“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的种苗繁育,构建起以道地药材枳壳、吴茱萸、黄栀子为主,其他药材种苗为辅的中药材良种繁育体系,为全市全面推进中药材种植提供良种种苗保障。
19.推进中药材连片基地建设。按照“大力支持规模经营、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动农户自主经营、探索复合立体经营”的发展模式,在优化巩固改造现有中药材基地的基础上,着力扩张中药材种植规模,力争2017年至2020年期间,全市新增中药材面积达20万亩。吴城、中洲、黄土岗、义成、刘公庙、昌傅、临江、经楼、洲上等重点乡镇原则上每年至少要打造1个2000亩以上连片的中药材示范基地,观上、大桥、阁山、店下、洋湖、永泰、张家山、双金等乡镇(街道、场)原则上每年至少要打造1个500亩以上连片的中药材示范基地,各乡镇(街道)原则上每年至少要打造5个以上自然村枳壳种植示范点。
20.推进中药材服务体系建设。市级层面,聘请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有关中药材种植专家,组织农、林、水部门相关技术人员,种植大户技术带头人,成立中药材种植技术顾问团,开展从乡镇到农户的多层次技术培训,对中药材的种植、施肥、修剪、病虫害防治进行全面技术指导。乡镇层面,成立中药材种植技术服务队,对接技术顾问团,把中药材种植相关技术要求及时传递到种植户。同时,依托江西农业工程学院、“雨露计划”、“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等培训平台,对企业技术骨干、专业合作社社员、专业大户进行有序培训,不断提高中药材种植科技含量。
五、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为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提供坚强政治保障
21.夯实党的组织基础、群众基础、执政基础。强化“党建+”理念,深入推进“连心、强基、模范”三大工程,推动农村基层党建与农村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相互促进。通过强组织、强队伍、强载体、强制度、强阵地,进一步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和党员队伍的生机活力。以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为切入点,通过建立一个领导挂点联系制度,建立一套帮扶机制,选优配强一支党组织书记队伍,抓好一轮基层党组织书记专题培训,使每个基层党组织班子都有能力、有条件为群众服务,推动广大党员干部服务群众,当群众的贴心人,解决关乎群众利益的迫切问题,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22.创新和完善乡村治理机制。加强乡镇服务型政府建设。依法开展村民自治实践,探索村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有效实现形式。深化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完善多元共治的农村社区治理结构,开展以村民小组或自然村为基本单元的村民自治试点。建立健全务实管用的村委监督委员会或其他形式的村务监督机构,发挥好村规民约在乡村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23.推进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和法治建设。将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落实到农村基层,对责任不落实和不履行监管职责的要严肃问责。着力转变基层干部作风,解决不作为、乱作为问题,加大对农民群众身边腐败问题的监督审查力度,重点查处土地征收、涉农资金、扶贫开发、“三资”管理等领域虚报冒领、截留私分、贪污挪用等侵犯群众权益的问题。推进农村法治建设,加强农村法律宣传、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提高农民学法、守法、用法意识,推进市、乡、村三级综治中心建设,完善农村治安防控体系。